教育

當前位置 /首頁/教育 > /列表

糉子的來歷是什麼

提到端午節,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糉子,似乎糉子已經成爲了端午節的標配了,那麼糉子最初的來歷是什麼呢?下面就來說一說糉子的來歷是什麼。

糉子的來歷是什麼

1、糉子的來歷:糉的歷史悠久,相傳在戰國時代,楚國三閭大夫及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後,百姓爲了防止魚類破壞屈原的屍體,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,讓魚吃米飯而不去咬屈原的遺體。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改變,人們過端午節吃糉子已經成爲了一種承襲傳統的表現。

2、糉子,又叫“角黍”、“筒糉”。其由來已久,花樣繁多。史料中關於糉子的記載,始於東漢。當時的糉子包成牛角狀,稱爲“角黍”。西晉周處《風土記》稱:“古人以菰葉裹黍米煮成,尖角,如糉櫚葉心之形。”另據古籍記載,夏至用黍和雞祭祀祖先,早在殷、周時就有。到了唐代,糉子的用米,已"白瑩如玉",其形狀出現錐形、菱形。

3、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"大唐糉子"。宋朝時,已有"蜜餞糉",即果品入糉。詩人蘇東坡有"時於糉裏見楊梅"的詩句。這時還出現用糉子堆成樓臺亭閣、木車牛馬作的廣告,說明宋代吃糉子已很時尚。元、明時期,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,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,附加料已出現豆沙、豬肉、松子仁、棗子、胡桃等等,品種更加豐富多彩。

4、另說則是用來祭祀屈原的供品。糉子一直是端午的必備的食品,除了紀念屈原之外,江蘇等地,糉子被認爲跟伍子胥信仰有關。當地記載:“鄉俗午日以糉奉伍大夫,非屈原也。”

5、最初糉子的寓意是用作祭祖及神靈的,因爲古人認爲,五月五日爲惡月、惡日,必須在每年的五月五日舉行祭祀活動,以除瘟、驅邪、求吉祥。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改變,人們過端午節吃糉子都是承襲傳統的表現。不同的地區糉子的種類很多,然而,吃糉子的意義都是一樣的。

以上的就是關於糉子的來歷是什麼的內容介紹了。